皮襖記(二)

IMG_0228

***文中所有尺寸均為唐寸,1唐寸等如3.7厘米***

皮襯與面衣的縫合工藝
一直以來,皮毛襯裡如何與面衣結合是我最大的疑問。單憑到博物館隔著玻璃遠遠觀看,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真正能夠拿著實物,才會看得清楚。還沒正式拆開這件皮襖,我心中的疑問已經解開了一大半。整個皮襯,除了兩側脥邊,都是用手針挑縫在面衣的貼邊(袖口貼、人中貼、义貼及原身出的下擺貼)上;領子上的水獺毛,亦是以同樣方法固定在領子上。
IMG_0274IMG_0317
這件皮襖,裁縫用單線(手縫棉線)縫合皮襯與面衣。皮襯距離下擺邊沿7分、距離义邊沿3分、距離袖口邊沿8分、距離人中邊沿5至6分。皮襖穿在身上不會見到一點皮毛,只有領的邊沿會有少許皮毛外露。

下擺:皮襯入7分

下擺:皮襯入7分


义邊:皮襯入3分

义邊:皮襯入3分


袖口:皮襯入8分

袖口:皮襯入8分


人中:皮襯入5至6分

人中:皮襯入5至6分

接下來的疑問,就是如何縫合脥邊(埋夾)。我在脥邊看到了手工縫合的針步,於是就從那裡開始拆開皮襖。拆開縫線,後幅的皮襯就開始分離,立刻就見到一條闊1寸2分、埋夾用的貼邊,後幅的皮襯就是挑縫在這條貼邊上。

脥邊

脥邊


脥邊打開

脥邊打開


這條埋夾用的貼邊以縰口紋裁剪,由脥邊义口一直延伸至袖口,左右脥邊各有一條。前幅面衣、前幅皮襯及後幅面衣三層合併,外加上這條埋夾用的貼邊,四層一同用車衣機車縫,然後後幅皮襯手工挑縫在貼邊上。手上的裁縫書提到的埋夾方法,都是說將後幅的皮襯直接釘縫在縫份上,並不需要加貼邊。不知這個加貼邊的做法有甚麼特別作用,我想到的理由:一來是將皮襯挑縫在貼邊上比較容易操作,畢竟縫份已經有幾層布和皮毛,在上面挑縫會比較費勁。二來皮毛不比布條堅韌有力,直接將皮毛縫在皮毛上,弄得不好會容易損壞皮毛,縫在布貼邊上會較為穩妥。
IMG_0151

紙夾層
打開了後幅的皮襯,還會見到絎線。所有裁縫書裡都提過,皮襖要像絲棉襖一樣絎縫固定。單從外面看面衣,即便近看,也看不出一點絎縫的痕跡,而在皮襯的一面,也是要刻意去尋找,才會找到絎縫的針步。

面衣與皮襯之間的絎線

面衣與皮襯之間的絎線


皮襯一面的絎線針步

皮襯一面的絎縫針步


這件皮襖,每一行線相距約2寸,每個針步相距約1.5寸,前幅、後幅和兩袖都有絎縫。皮襖的面料相當薄,所以整件皮襖(除了貼邊)都有用扣布托底,否則不能夠承托皮襯。按裁縫書裡說,在面衣與皮襯之間應該有一層紙相隔(何:桃花紙;王:高麗紙;楊:棉紙)。但這件皮襖並沒有紙層,面布(扣布一面)與皮襯直接併合。
袖的絎縫針步

袖的絎縫針步


面衣與皮襯直接併合

面衣與皮襯直接併合


關於紙的作用,我問過蒙師傅,他說紙層能夠防止皮毛與面衣直接摩擦,有助保護皮毛,避免磨損。這件皮襖或許因為沒有用紙夾層,所以在兩層中間有很多皮碎皮塵。我曾經見過陳師傅的另一件皮襖,由於皮襯穿了個洞,所以看得見裡面夾了一張棉紙。
IMG_0278
後幅皮襯完全打開後之面貌

後幅皮襯完全打開後之面貌

貼邊
皮襖的貼邊全部都保留毛邊,沒有扣摺,貼邊的大部分都是隱藏在皮襯裡面,用不著多做功夫去扣摺整齊。皮襖的袖口貼邊裡藏有厚絨布,絨布闊1寸6分,用線粗縫固定在貼邊裡。楊書裡提到,貼邊裡加厚絨布是因為厚布與毛皮配合時較挺。我個人認為更大的原因,是加了絨布的貼邊觸感會更好,穿起來會更舒適。

袖口貼邊內的絨布

袖口貼邊內的絨布


貼邊內的絨布用黑色線粗縫固定

貼邊內的絨布用黑色線粗縫固定


袖口位置。見到埋夾的貼邊,托面布的扣布長度只到袖口有絨布的地方。

袖口位置。見到埋夾的貼邊,托面布的扣布長度只到袖口有絨布的地方。

領窩
領窩部位的皮襯是藏在緄領窩的緄條裡。
IMG_0312
IMG_0313
可能由於經常使用掛鈎,領窩的皮襯與領窩的緄條曾經分離斷開。於是修補的人用一條尼龍小貼邊延伸了領窩的緄條,用以收藏、包裹皮襯的邊沿。翻起這條尼龍小貼邊,就會見到皮襯縫合領窩的地方,修補手工相當粗糙。
IMG_0307
IMG_0306

至於皮襯的部分,下一篇再談。

义口結

义口結

插手袋口

插手袋口

面衣的背面:插手袋及兩個明袋

面衣的背面:插手袋及兩個明袋

拆開皮襯時,意外發現一個扣針遺留在皮襯與面衣中間

拆開皮襯時,意外發現一個扣針遺留在皮襯與面衣中間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