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襖記(一)

IMG_0136

緣起

我的盔頭師傅陳國源師傅有幾件穿了很多年的皮襖,皮襖的面布經多年使用已經磨穿了,所以他想找裁縫翻新皮襖。為了一探中式皮襖的製作工藝,我自告奮勇答應替師傅完成這個任務。這一篇皮襖記,就是我翻新陳師傅皮襖的整個過程紀錄和筆記。對製作工藝部分沒興趣的朋友,可以單看看相片。現在一般已經很難看到皮襖,在博物館裡收藏著的也難得會拿出來展覽,即使拿出來展覽,一般人也不會有機會看到它的內裡結構。有機會拆開一件舊皮襖,仔細看看它的結構和造工是難能可貴的事,因此才會特意寫這一篇皮襖記,既能敦促自己努力寫筆記,又能與同好同學們分享。

皮襖

這是一件中式男裝皮襖,款式跟一般中式短衫或棉襖沒有大分別:前幅分別有兩大、兩小共四個明袋,領口釘了一對二筒布扣,下釘六粒裝飾用的骨紐,骨紐後面縫了撳紐;後中開骨,有駁袖;兩邊開义,每邊開义以上有插手袋;後領高1寸4分半,領口有1分緄邊;裡襟闊1寸,長至衫腳。

IMG_0145
IMG_0138
IMG_0139

整件衣服最特別的地方是用了皮襯裡。據陳師傅說,皮襯裡用的是灰鼠毛(squirrel),領裡用的是水獺毛(otter)。水獺毛向上倒,灰鼠毛向下倒。整件皮料合共用了28隻灰鼠:後幅12隻、前幅各6隻、肩及袖每邊14隻。當年這件皮襖的造價連工包料是1200港元,確切年份陳師傅已經不記得了 ,他說當時30萬港元能夠買下一整橦唐樓,估計大約是六、七十年代吧。皮襖雖然還能穿用,不過畢竟已經使用幾十年,衣服多處有明顯的破損。除了表布因經年使用而磨蝕,衣裡的皮料亦有穿窿。而最大的損傷是在領窩處,明顯見到先前修復過的痕跡。

IMG_0142
IMG_0148
把皮裡反出來,坦白說,我覺得皮裡一面比較美!

坊間近代的旗袍書或中式服裝裁縫書幾乎都沒有提及中式皮襖的工藝。有稍稍介紹過的,就只有楊成貴著的《中國服裝製作全書》(差不多算是中式服裝工藝的聖經了!),也已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書了,而且只講了兩頁。要找中式皮襖工藝的資料,就得去翻更老的書。我手頭上有兩本民國舊書,書中都有介紹皮襖工藝:

書名:初中學生文庫--裁縫大要(原文檔案)
作者:何元
出版:中華書局
民國三十年一月四版(1941)

書名:女子國民高等學校(滿語)裁縫手藝第三卷(原文檔案)
作者:王淑琳
出版:滿州圖書株式會社
康德九年十月五日(1942)(注:康德為偽滿州國年號)

其實有提及皮襖工藝的不止這兩本,不過我就只用我手上有的來做參考、對照。往後解構這件皮襖時,都會用以上兩本書,以及楊成貴一書來做對比、參考。想看這兩本書皮襖工藝部分原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大家或許會問,在世的老師傅們應該也會皮襖工藝的。是的,可惜因為各種原因,在香港(據我所知)並沒有相關課程。若非刻意請教師傅們,師傅們亦不會主動提及。如果同好或同學們有老師傅們分享的心得經驗,也懇請大家告訴我。雖然現在提倡環保,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穿著皮草,皮襖絕不會是(其實從來都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過作為中式服裝工藝的一種,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以最起碼的方式,用文字和相片保留下來。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